公司动态分类
1024座公园!武汉迈进“千园之城”

  日前,市园林和林业局盘点显示,随着晓月园、凤凰公园二期等一批新公园建成开放,截至2024年底,武汉各类公园总数已达1024座,正式迈进“千园之城”。

  这千余座公园分为五种类型:以沉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的自然公园;以安山郊野公园等为代表的郊野公园;以黄鹤楼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公园;以百步亭游园等为代表的社区公园;以汉阳门花园等为代表的口袋公园。

 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,武汉正按照全域公园理念,依托这五类公园构建五级公园体系,推动绿色发展,增进民生福祉,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,打造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。

  1923年,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,并兼顾首义伤残军人的生活,由首义人士夏道南等人筹建的首义公园建成开放。这是武汉修建的首座公园,标志着武汉园林开始由“私园”时代进入“公园”时代。

  1929年10月10日,由私家花园西园基础上改建、扩建的中山公园正式开放,成为汉口最早兴建的大型综合公园。西园为当时汉口“地皮大王”刘歆生所建,后赠送他人,1927年被收归公有。

  这两座公园也是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夕,全市仅存的两座公园,总面积约29公顷。由于饱经战乱、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人为毁损,两座公园均已残破不堪。

  人民公园人民建。新中国成立后,武汉的公园建设重新启程,市民参与建设公园的热情高涨。

  1949年6月武汉解放后仅一个月,爱国民族资本家周苍柏主动将自己于1930年创办、免费向市民开放的“海光农圃”捐献给国家。次年,该农圃先被更名为“东湖公园”,不久又被更名为“东湖风景区”,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建设至今。

  1951年,武汉再次改建、扩建中山公园,发动了社会各界19万人次参与劳动。这次建设,使该园面积扩大了近两倍,形成了如今的规模。

  解放公园是解放后武汉最早兴建的大型市属综合公园。该园前身为西商跑马场外场,1952年被辟为“武汉第一苗圃”,不久被改建成解放公园。1955年5月1日,该园西北部的柳林区率先建成免费对外开放。1957年5月16日全园竣工对外售票。

  同一时期,江汉公园(现龙王庙公园)、汉阳公园、莲花湖公园、江岸区儿童公园等区属公园也相继问世。

  20世纪80年代起,武汉的公园建设爆发出惊人活力。1985年2月,举全市之力修建的武汉动物园惊艳亮相,成为全国八大动物园之一;同年6月,伴随着主楼黄鹤楼重建落成,黄鹤楼公园竣工开放。消失101年的千古名楼重现蛇山之巅。至20世纪90年代末,武汉的公园已发展到20余座。

  进入21世纪,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,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国家园林城市”等创建活动推进,武汉的公园如雨后春笋般“拔节”生长。

  “两江四岸”的江滩公园、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、三环线沿线公园群、四环线郊野公园群、光谷生态大走廊……武汉的公园建设驶入快车道,大手笔频出。

 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,武汉的公园建设在增绿提质的同时,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。治理废弃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起的武汉园博园,变身都市“生态绿洲”;“疗愈”沦为煤灰山、垃圾场的戴家湖建起的戴家湖公园,重现碧水清波;修复破损山体“复原”的黄龙山、二妃山、硃山、灵山、顶冠峰等山体公园,上演“群山归来”……

  在注重园林景观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,武汉的公园建设非常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融合,“城市之根”盘龙城遗址出土的文物、“城市记忆”绿皮火车等纷纷“入园”。2023年,黄鹤楼公园、首义公园、中山公园、明楚王墓文化遗址公园、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22座公园,入选武汉首批“具有历史价值”的公园。

  近几年,为了增加公园密度,均衡公园布局,线米见园”,市园林和林业局对建成区展开公园“消盲”行动。即借助卫星图片,找出建成区内公园服务半径覆盖不到的“盲区”,以及适合建公园的“巴掌地块”,分期分批规划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等小型公园,贴身服务社区居民。

  “哪里需要,我们就在哪里建。”此举助推的公园建设以每年100余座的规模快速增长,相当于平均每4天左右就会“长”出一座公园。

  如今,千万人口的武汉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,平均每万人拥有一座公园。在全市1024座公园中,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约占七成。

  去年秋天,武汉·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带一期霖音景区建成,面积28公顷。

  笔者现场探访看到,位于蔡甸区后官湖畔半岛上的这座公园,由20余个原本各自独立的鱼塘、藕塘改建而成,水系相连,路桥相接,花木繁盛,水鸟翔集,如同环绕半岛的一串闪亮的珍珠项链。

  与此同时,汉阳区龙阳湖公园二期面积16公顷的园区率先建成开放。园内汇集的足球、网球、篮球、碗式滑板场和儿童游乐园,吸引着市民纷纷来此运动休闲。

  截至目前,龙阳湖公园一期和二期,一共有68公顷的滨水绿色空间对市民游客开放。

  一城秀水半城山。“天赋异禀”的武汉,山水资源非常丰富。166个湖泊、165条河流与447座山体交织,构成城市坚实的生态“骨架”和丰厚的自然“家底”。

  “把山水禀赋用好,武汉的个性魅力就出来了。”这一理念,早就形成了武汉人的共识。

  多年来,依托大自然丰厚的馈赠,武汉在公园建设中修山治水、显山露水,不断擦亮山水名片,增强城市特色。

  在对龟山、蛇山、洪山等众多山体公园进行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的同时,充分发挥武汉“百湖之市”“湿地之城”的水资源优势,不遗余力地建设滨江滨湖特色公园,构建蓝绿交织休闲空间。

  统计数据显示,全市已建成山体公园20余座、湖泊公园70余座。“两江四岸”江滩已建成总长约80.7公里、总面积约838.3公顷的江滩公园。

  众多江滩公园、湖泊公园与山体公园等,交织成“江风湖韵、山清水秀、树茂花繁、人在园中”的山水园林新画卷,为“千园之城”烙上了鲜明的湿地花城特色印记。

  市设计咨询集团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季冬兰认为,武汉“晋级”为“千园之城”,有力地锚固了“两轴两环、六廊多楔、北峰南泽”的生态框架,提升了生态品质和城市能级,使城市的碳汇能力不断增强,生态格局不断优化。

  在东湖风景区,游客可在四通八达的绿道网络畅快地骑行;在解放公园,亲子家庭在鸽子广场开心地投喂广场鸽;在常青公园,运动爱好者们可享受智能AR“陪跑”的互动体验……

  武汉公园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绿色空间,正成为运动爱好者的“户外健身房”、亲子家庭的“快乐遛娃地”、上班族的“能量快充站”。

  2024年,武汉复合利用公园绿地建设体育设施102处,开展公园文化活动830余场,开放共享公园绿地65公顷。“公园+体育”“公园+科普”“公园+电影”“公园+音乐”“公园+花展”“公园+文旅”等新业态、新场景,使公园成为全龄友好的人民乐园。

  “五一”小长假,世界花园大会绚烂绽放,沙湖公园、武汉园博园两大展区变身“鲜花秀场”。金秋时节,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吸引600余万人次打卡,逛公园赏花展成为新风尚……

  国庆假期,月湖风景区举办了公园露营节,解放公园、武汉动物园、沙湖公园同时推出“花漾YOUNG生活季”假日市集,草坪音乐会、运动会、植物科普展、文创市集、非遗体验等各类活动,增强城市活力。

  去年,武汉还首次发布城市公园书香地图,龟山公园、月湖风景区、中山公园、解放公园、西北湖绿化广场等22处公园、广场散发出浓郁书香,让市民获得“山水书香两相宜”的美好体验。

  “‘公园+’使武汉的公园特色越来越明显,活力越来越强。”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,公园城市的“大战略”变成了每个市民可感可及的“小确幸”。

  历经百年建设和打磨,“千园之城”武汉的公园资源日益丰富、特色日益凸显:黄鹤楼公园、堤角公园、公园,以及解放公园宁馨园、沙湖公园琴园等一批古典风格的园林,古色古香;东湖国家湿地公园、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、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,水光潋滟;以百步亭游园、唐家墩游园、汉阳门花园、秋桂公园等为代表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,温馨可人……

  光谷星空公园被评为湖北省2024年“最美口袋公园”,深受市民欢迎。图片来源:长江日报

  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》中要求,加大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力度,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园体系。

  笔者了解到,武汉正在构建的五级公园体系,就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绿道、生态廊道等建设,以期将各类公园串珠成链、织链成网,方便人们到达游憩,满足市民多元生活需求。

  市园林和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忠明认为,武汉跻身“千园之城”,构建全龄友好、有湿地花城特色的五级公园体系,对中部地区兄弟城市的公园建设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和借鉴意义,那就是根据城市的自然禀赋,在老百姓身边多建公园绿地,并且使它形成体系。

  他表示,成为“千园之城”后,公园的管理和服务将面临更大挑战。武汉将持续探索并创新公园分级分类管理模式,不仅要管理好公园,更要经营好公园。后者即营造“公园+体育”“公园+文化”“公园+文旅”“公园+消费”等各种新业态、新场景,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时,增强公园的造血功能,降低公园运维成本,使公园可持续、高质量地发展。

  中国城建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认为,武汉构建五级公园体系的努力值得肯定。不同类型的公园定位和功能不一样,通过绿道等线性空间将城乡公园连成体系,不仅可以方便百姓“就近进入,就近享受”,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,使城、园、人构成生命共同体,实现“城中有园,园在城中,人在园中”的公园城市核心理念。(长江日报 撰文/明眺生 彭毓颖 孙姝)

Copyright © 2012-2025 kaiyun开云· 网页版(中国)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

渝ICP备17003822号-3